台博館展排灣族手紋 訴說耆老生命故事

by 黃慧瑜

一雙雙刺著手文的雙手,代表著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生命故事。對傳統排灣族人來說,接受刺文是榮耀,也是身份的象徵,男子刺文在身體上半身的胸、背與手臂部位,女子則刺在雙手背上。來義鄉青年陳文山於3年前開始拍攝文手的長輩,上傳網路後獲得廣泛迴響,進而邀集鄉內有心的族人但任志工,進行田野調查,台博館將其訪談紀錄摘錄部分在「榮耀祖紋」展中介紹,透過文字及影音展出耆老刺手文的經過和禁忌。

(圖6-1)來義鄉排灣手文耆老-李直英

身為獨生女的李直英vuvu是在母親的期許下接受文手的,「一大清早開始刺文,一共花了4天才完成」當時痛得咒罵藝師,甚至責怪母親。刺文工具是使用鐵針接上細竿子,搭配木頭做的小槌子敲擊來刺文,文手後整個手都是血,然後再抹上從鍋底刮除的鐵炭灰來上色,等結痂掉了再使用辣椒葉擦拭,文手的圖案就會更亮更明顯。年少時文手的苦痛,今日在談笑間化為精采的回憶,手上的圖案也已然成為榮耀的印記。

(圖4)來義鄉文身青年-羅喬偉

排灣族刺文講究的是「文如其分」,不同的出身家族、階級與身份各有不同的圖案。來自領導家系的宗長家族(頭目家族)的承繼者,可以文上較高等級的文樣,一般平民家族的長嗣,在得到宗長家族授權同意後,亦可刺上合於其身分階級的文樣,反映排灣社會裡階級分明的階序理念。

IMG_9061

排灣族的女性文手是一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屏東縣來義鄉是排灣族手文耆老最多的鄉鎮,在屏東縣現存手文耆老當中,來義鄉就佔了其中近三分之二的人數,在日本時代及國民政府時期,排灣族的刺文傳統遭到當局的禁止而逐漸式微。唯有在屏東縣的來義鄉,於戰後政權交接之際,出現了短短2年的權力空窗期,在屏東來義鄉族人有心倡導下,有不少部落的女性受刺手文,如今,當年文手的女子皆已邁入八十歲,排灣族的文手傳統再度面臨失傳。

IMG_8975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屏東縣來義鄉公所(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合作策辦「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自104年10月6日至12月6日於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臺博館也將邀請來義鄉的手文耆老(vuvu)及文身青年出席開幕儀式,並由部落耆老進行祈福儀式,祈求祖靈保佑。

IMG_9000

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台博館是台灣741所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就像博物館中的原住民一般,且館內許多典藏都來自原住民部落,且收藏的文物保存非常完整,陳濟民也說,除了保存外,如何發揚以及傳承是博物館更重要的使命。

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委員曾華德委員表示,自古以來入侵台灣的強勢文化持續抹煞原住民的文化,日治時期官方對原住民文化誤解、將其傳統視為不文明及野蠻的象徵,更禁止族人紋身,而國民政府時代,部落的原住民被強迫改建原有的房舍,住進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泥住宅,曾華德說,文化對全世界所有民族都很重要,現下許多原民青年已忘記自己的傳統,指出此舉形同「文化自殺」,鼓勵年輕晚被重視並珍惜自身傳統文化。

IMG_9068

此展透過訪談及攝影紀錄來義鄉內僅存數位有手文的耆老珍貴的故事,論述排灣族手文的制度、圖案與儀式等文化意涵,其呈現了部落文化工作者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而透過展覽合作也讓博物館與原鄉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發表留言